桑蚕文化长廊 这里是希望的沃土,播撒着知识的种子;这里是散发泥土芬芳的园地,弥漫着勤劳的农耕气息;这里是充满蓬勃生机的乐园,“蚕魂·丝恩”主题文化传播着珍爱生命励志一生的文化诗篇。这里,便是浸染着桑园文化的荣县过水镇小学校。 葱葱桑园有校园 过水镇,有着养蚕40余年的历史,拥有桑园面积约6000亩,每年养蚕1万余张,是荣县万担蚕茧生产基地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时,那成片的桑园绿醉了田野,陶醉了蚕农的心。有着近800名师生的过水镇小学校就掩映在这绿意葱葱的桑园中,桑蚕文化耳濡目染着这里的每一个农家子弟。 走进校园学文化,走出校园可摘桑养蚕,文化做支撑,科学养殖赚效益,在校园学得文化懂得科学的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们,如今把昔日传统的种桑养蚕技术进行了大革命,养蚕由20年前的一年四季增加到了10季,养蚕产量由昔日每张10多公斤提高到今天的48公斤。今年该镇养蚕达到每张蚕收入约1500元的历史最高水平。 “蚕魂·丝恩”染校园 打开校园大门,书写校园主题文化的背景墙上,那醒目的“蚕魂·丝恩”便精雕细刻在上面,向每天走进校园的师生们诉说着一段内涵丰富的“破茧成蝶,感恩奉献”的文化故事。 校长李仁德向记者注解“蚕魂·丝恩”说,蚕努力成长,最后把洁白如玉的珍贵蚕丝无私的奉献给人类。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赞美教育者毫不保留的把知识倾囊相授与学生。知道没有力量,悟到并做到才有力量!身处养蚕之乡,怎能没有感悟!由此我们提倡蚕的精神,我们将把“蚕魂·丝恩”文化提升,希望“过水人”能努力践行其精神,让它发扬光大,服务社会! 李校长说,根据蚕三段生长过程的特点,我们提炼出了蚕如人生的三种精神,对师生进行“三魂”教育。子到蚕——成长魂:蚕那么的微小与软弱,却努力爬上桑树吃叶,不怕风吹雨打;我们希望学生们如蚕珍爱生命,勤奋执着。蚕到茧——成才魂:蚕自立自强的结茧,蚕茧是完美玉丝前身;我们希望学生们也如蚕在人生中自律自强,美德塑身。茧到蝶(蛾)——成就魂:蚕靠自己咬破茧而出,以美丽的蝶的形象飞向空中;我们希望学生们犹如蚕在人生中勇于创新,超越梦想。 记者在校园看到,除了这面主题文化背景墙外,主席台前还用生长了几十年的老桑树兜,精心制作了一副发芽吐绿、叶茂养蚕的写意图案,栩栩如生;在操场边,一条长约30米的桑蚕文化长廊,制作了30多幅种桑养蚕图案;连师生们上课和课外活动地方,也打造成了“蚕乐园”;为了系统的打造“蚕魂·丝恩”校园主题文化,学校还编制了一本“蚕魂·丝恩”画册,字里行间和一幅幅图片里,流淌着过水镇小学校浓浓的“蚕魂·丝恩”文化气息。 校园内外有基地 让学生走出课堂实践,是过水镇学校素质教育的特色;让学生走进体念室操作,是过水镇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升华。把体会写在日记本上,把观察图片贴在展板上,把劳动的感受记录在成长的岁月里,把收获的喜悦深深地描绘在校园的记忆中。过水镇小学校的娃娃们,骨子里从小就跳动着勤劳聪慧的脉搏。 校长李仁德介绍,通过过水镇党委政府协调,柑柏场村作为学校蚕桑实践基地,每年多次组织学生到基地摘桑养蚕;在学校周边租用了约一亩地,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栽植了桑树;在学校设置了体念室,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养蚕,并制作了观察记录展板,让同学们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周期;同时还收集了传统的、近代的、现代的养蚕工具置放在体念室,让同学们了解过水镇养蚕发展历史。 据悉,过水镇小学校自2017年开展桑蚕种养体验活动以来,各年级各班以社团活动的方式都组织开展了体念活动一至两次,参与体念活动的学生达到600多人次。 今年,同学们自己摘桑养殖的蚕子,还卖了一百余元,同学们可高兴了!校长李仁德介绍。通过“蚕魂·丝恩”主题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,同学们更学会了感恩,更懂得了勤奋学习,更懂得了珍爱生命,更学会了勤劳;而教师们则更加爱岗敬业,更加乐于奉献,更加团结协作,更加创新工作。 今年该校初中毕业学生中,就有9名同学考入荣县中学;近两年有7名教师被市县表扬为优秀教师,2名教师被县委表扬为优秀共产党员。(蒋兵) 学生基地实践 实践基地授牌 主题文化墙 学生们自己养殖的蚕子 养蚕工具展示 |